11月1日晚上,白云大讲堂第45讲在学校思齐楼开讲。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博士、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明为白云学子进行了一场“为什么生活模仿艺术”为主题的生动讲座。讲座由侯立兵副校长主持。
刘晓明教授首先引用了明代批评家叶昼的观点,“《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并结合《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塑造的这一特点进行了分析。刘院长认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端按吩谌宋锼茉焐喜唤霰硐至讼质抵饕逡帐醯母叨瘸删停蔡逑至死寺饕宓挠判愦?,同时它也是生活模仿艺术的体现。
刘教授在讲座中引用王尔德的观点:“生活模仿艺术”。王尔德说“生活是瓦解艺术的溶剂,艺术需要对生活原材料进行全新的翻改。”王尔德通过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解读,指出生活只是一种映像,艺术才是真实的,所以说生活模仿艺术。随后,刘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艺术作品的图片,并深入地阐述了为什么生活模仿艺术。刘教授展示出的艺术作品与梵高大师的作品风格很相似,使观看者会误认为它就是梵高的作品。刘教授谈到,现在大部分的人都会运用艺术的角度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变成艺术品。还有更多的人会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古今中外的一些事例,进行对艺术的模仿等等,这些都是生活模仿艺术的体现。艺术成了生活和自然的最理想的范本,艺术家成了万能的造物主,成为了想象的载体或理想的化身,艺术家的创造是永无止境的。
刘教授还谈到了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曾居先于艺术,生活一直是艺术的源泉;只有当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它才自觉地发挥其能动作用。刘教授还语重心长的告知白云学子,要用自己的眼光去描述和创造一个自己所期待、所渴望的事物。
本次大讲堂艺术氛围浓郁,“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这一美学原则不但使学生突破了对“艺术模仿生活”的单向思维模式,而且让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视角,也拓宽了白云学子的知识面,提升了文化修养以及审美的能力。
刘教授认真而生动的演讲(何剑伟摄)